一、
这个题目很有意思吧。
按照传统的叙事,黄帝打败蚩尤之后,帮助过黄帝的两大功臣,一个是应龙,被安排到了南方,另一个是女魃,被安排到了北方,所以南方常常有雨灾,而北方常常有旱灾。这是《山海经》里的说法。
这个说法有着非常强烈的起源神话色彩,解释的是南北气候差异。
有意思的是,女魃的形象其实有着一些细微的“异说”,一般人好像都没有注意。
后人普遍认为女魃长得很难看。
《神异经》里说女魃身高不足三尺,秃脑袋瓜,眼睛长头顶,还赤身裸体;人抓住她,把她投进厕所里淹死,旱情就会好转。可谓一个惨烈,堂堂天女,战功赫赫,竟然被这样歧视虐待。
还有的说旱魃浑身长毛,还有的简直把她描绘成僵尸,总之比凤姐还难看。
二、
这样的记述,无疑表达了人们对旱灾的恐惧和厌恶,也算是黄帝的安排吧。
但是在早期,女魃可能不是这样丑。
《山海经·大荒北经》的原文“天女魃”,有的版本写作“天女妭”。
妭魃同音通用,在《山海经》中表示的都是天女的名字。古人记名,常常会用同音字。因为普通的字会表示一些较为明确的含义,但人名的本意一般人都不了解或者不重视,所以人名会被记成同音字,而给后来的考释带来一定的困扰。
天女的名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字典里“魃”的意思就是旱鬼,也就是带来旱灾的神。
这个很可能不会天女名字的本义。如同“王进喜”后来成为“铁人”的代表,但他的名字的本义并不是“铁人”。
展开全文
有趣的是“妭”字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成美女,原文的:“妭,妇人美也。”这个就非常颠覆后世的丑魃形象了。
三、
“妭”字的异文是“妖”,“天女魃”也被写成“妖女”。
“妖”也有美女的意思,古诗云:“美女夭且闲,采桑歧路间。”用的正是这个意思,而不是妖怪的意思。
在《山海经》中,女魃战蚩尤的文字其实有异文,也就是下文的“有女子衣青衣,名曰赤水女子献”。
人说女献就是女魃,献是魃字的讹传。这个记述比较正常,没有说女魃有多丑,“衣青衣”也是衣冠楚楚的意思,如同君子国的帅哥“衣冠带剑”。
于是郭璞的图赞用诗一般(但不是诗)的语言说:“江有窈窕,水生艳嫔。彼美灵献,可以寤神。交甫丧佩,无思远人。”把女献叫做“彼美灵献”,翻译过阿里就是“那美丽动人的天仙女献”。
又说“水生艳嫔”,就是赤水畔的女献光艳艳。还用著名的美女江妃二女来类比。总之很可能郭璞的《山海经图》上的女献是个大大的美女。
总之,虽然后来黄帝给女强人女魃安排的工作让她备受非议,但人家其实本来也是一个美丽的姑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