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原本是不想来城里跟我一起生活的。三年前,因为我的儿子——她的小孙子嘉嘉出生无人照看,母亲尽着祖辈带孙辈的想法,离开自己生活一辈子的常宁老家,来到相隔三百公里的陌生城市帮忙照看小孩和料理家务。这一年,母亲六十七岁。
母亲育有四个子女,两男两女,我是她的小儿子。在母亲的传统观念里,儿孙满堂才有福气,只要生命不息,为儿孙操劳就不得停止。
五年前,母亲第一次来到这座陌生城市参加我的婚礼,看到懂事的妻子和比较年轻的亲家,母亲吃了一颗定心丸:“你的小孩今后终于不用我们操心了。”在她的记忆里,之前的几个亲家年事已高,年青人又都要出去工作,自认为身板还算硬朗的她必须舍得付出,必须担起这个大任,所以哥哥姐姐的几个小孩都是母亲一手带大的。在小嘉嘉出生之前,母亲既不来我工作的城市,也不去哥哥姐姐的城市小住一会,她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
其实,母亲那颗为儿女操碎的心从未改变。婚后两年,她总在电话那头不无担忧地过问什么时候可以抱到自己的小孙子,过问整年忙忙碌碌,像只陀螺一样工作的小儿子在生活上还有哪些困难?我一时语塞,讷讷然不知怎么回答。母亲知道我的生活过得很不容易,正是爬坡过坎的时候,作为父母能帮则帮。母亲多次跟我说:“我和你爸趁着现在健在,还可以帮你们带几年小孩,父母虽没几个钱,但我们有人,流点汗出些力是没有问题的。”我明显感觉电话那头的母亲带着一种“壮士一去不复还”的勇气和决心。
确切地说,儿子嘉嘉是在母亲翘首以盼中诞生的。出生那天,母亲和父亲早早把居住了几十年的老屋收拾妥当,整理好自己的行李,包好茶油、红豆、小麦等自家种的粮食,携着大包小包辗转三个车站,坐了五个小时客车才赶到医院。那段时间的她严格按照医嘱,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母亲还不时给我打气:“有我和你爸专门照看,你就不要为屋(家)里的事操心,好好干你的工作吧。”母亲的话给了我莫大的慰藉,工作变得轻松起来,家中显得安详而又和谐。
母亲的年纪最大,要做的事情很多,特别是小嘉嘉出生后的一年内,几乎没休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就连吃饭也没有哪次是按时的,每次尽吃些剩饭剩菜,饭后还要一个人收拾着餐桌和厨房那些狼藉的锅碗瓢盆。
我不希望母亲受这种委屈:“干吗天天不按时吃饭,天天吃这些剩菜剩饭,您天生就是伺候人的命,天生没得福啊……”一连串地追问,她却只是笑,等我发完脾气,小声说:“这能有什么,只是浪费了太可惜,你的钱都是每天动脑筋写材料换来的,我赚不了钱,但可以帮你省点儿。”母亲的回答让我内心感到五味杂陈,很不是滋味。
母亲深明事理,在家庭中从来不争不辩,对父亲过于谦让,对待儿媳如同亲生女儿。有时让我寻思,这么一个瘦小的农村老妇,怎么会有如此的开明与豁达。去年年底,妻子下班后经常在儿子面前玩手机游戏,多次过后,我终于忍不住对妻子的育儿态度大发雷霆:“你口口声声对儿子的爱,难道就转化成这种陪伴交流方式?如果你真爱儿子,请你下班以后不要在他面前玩手机!”妻子的态度并没有好转,反而有几分愠怒。母亲赶紧出来解围,极力保护妻子:“经常发脾气是不对的,有话好好说,老婆是用来疼的,男人要懂得谦让,你们年青人得懂这个理……”即将爆发的一场家庭战争被母亲平息下来。其实,在母亲的认知里,家教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小孩生活习惯的好坏,一旦养成了就很难去改变,特别是幼儿时期形成的好习惯是需要做父母的亲自引导。我相信母亲的真知是通过实践得来的。
母亲和父亲来到城里的这三年,一家五口人只能挤在一个八十平米的小房子里,空间虽然小了点,但因有了母亲的存在,有了她默默的奉献,才有了家的氛围。母亲常常跟我说:“房子小点没问题,但是人心要宽广,邻里要和睦。”之前,我和邻居是互不认识的,在我和妻子看来,大家白天上班,下班后各回各家,平时真没有认识邻居的需要,但母亲却不这么认为。有一次,隔壁家的一个老人不知什么原因腿部受了伤,柱着拐杖在门前来回练步,母亲看到后,跟父亲商量着买点礼品以表问候。那天晚上,母亲和父亲敲开了邻居家的门,给老人送去了水果和鸡蛋。往后,本不熟络的邻居竟成为了好朋友,他做生意的儿子偶尔也会来我家串门。母亲诚恳地帮我打开邻居家的门,在她固有思维里,远亲不如近邻,邻居之间相互关爱,同事之间搞好关系,困难时候才会有个照应。
还有一次,得知单位为身患重病的退休老干部开展募捐活动,母亲要我多捐些钱过去。因为是来往并不经常的同事,我想象征性地表示一下,母亲却坚决不同意,她说:“人生在世总有不称意的时候,你现在多帮帮人家,等你有事了,人家也会主动帮你。在一起共事是缘分,咱们碰上了,能帮就得帮。”我听了母亲的。
母亲浓浓的人情味是她在农村生活时养成的一种习惯,而对于我,母亲仁爱、正直、善良、淡定、懦弱得就像一尊佛,一直护佑着我不断前行——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记得那天凌晨两点半,我突然被公安110电话叫醒:“刚接到高速报警,前半个小时,在沪昆高速潭邵段发生一起交通事故,目前已造成至少六人死亡。”多年信息工作经验告诉我,这是紧急突发事故,需要火速赶到办公室编报信息向领导报告。我从床上跳下来,麻利地披上雨衣,撒腿就往外跑。由于下着倾盆大雨,家距离单位有十来公里路程,自己又没有小车,等了十几分钟也不见一台的士过往。最后我敲开了做生意的邻居的门,借走了他的车。那一次,因为信息报送及时,为妥善解决问题赢得了主动,还得到了省办信息处的加分奖励。我第一次敲开邻居的门,是因为母亲,因为那一句远亲不如近邻,因为那一次富有爱心的看望。我知道,荣膺的奖励完全得益于母亲朴实本真的处世哲学。
因为信息工作的特殊性,我跟妻子商量,单位车改在即,该买一辆代步行的车了。妻子倒没在意,母亲却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晚上,她从衣柜里拿出一个存折,交到我手上并说:“这个存折里面还存了五万元,你再凑凑就去买车吧,以后上下班就方便了,再也不用麻烦人家。”我突然心悸起来,母亲把我“武装”起来,并不是让我显摆,而是为了方便儿子的工作。清楚这些年,母亲把逢年过节儿女们给她的零花钱攒起来,外加年复一年种地劳作换来的血汗钱,全都积攒在了这个沉甸甸的存折里。买车那天,我取出那些钱,心头感觉隐隐作痛。
今年正月初九是母亲七十岁大寿。春节假期,我们姊妹四人都回到常宁老家,合计着如何操办母亲的古稀寿筵。按照农村习俗,小辈为长辈操办生日酒席是应尽的孝道,是家庭中的一件大事。再说,母亲几十年如一日地默默付出,换来了今天的绿叶满荫子满枝儿,作为子女,该让她尽享天伦,颐养天年了。给母亲贺寿的除了家庭成员以外,还将邀请一些亲戚朋友和街坊四邻,酒宴应该会办得隆重、喜庆而又热闹。当征求母亲意见时却遭到了她的强烈反对:“电视上有好多办酒席的公务员都受了处分,你要遵守党的纪律,莫把好事办得变了味,我们每个人都有生日,自家人聚聚就可以了,何必要麻烦亲戚朋友。”母亲说这话时的语气极其坚定,容不得丝毫质疑。我们拗不过母亲,生日当天,不请朋友,没有排场,儿孙们陪着母亲在家中安安静静地度过了她的七十岁生日。
母亲生日这天,红日高照,儿孙们都看到了朝霞的徐徐升起和晚霞的圆满落幕。那天,霞光下的母亲变得越来越瘦小,微微弯曲的脊背比早些年又缩减了好几厘米,满头银发中还有些许黑发在倔强地生长着,面容却仍然光洁。有人说,母亲很有福气,也有人说,母亲没有福气。平凡如草芥的母亲在阅尽人间沧桑后还在继续燃放着那点光和热。
母亲既没有鸿鹄大雁之志,也没有经天纬地之才,更没有金钱楼宇之物,她最大的财富就是为我们积累了全部的智慧,留给了子孙后代勤劳善良的朴素品格,宽厚待人的处世之道,以及洁净修身的良好家风。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样的母亲怎能没有福气?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