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冷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在不少地方,城市建设一直存在重“面子”轻“里子”、重地上轻地下的问题。高楼林立、场馆齐全、高架桥如长虹,城市的“面子”光鲜亮丽;但地下排水不畅、地铁防涝措施不足、地下管廊建设迟滞,在暴雨来袭时,城市是如此的脆弱。当城市主干道变成河道、有些城市公共交通完全瘫痪的时候,总觉得城市建设缺了些什么。
城市的“地下”问题不少。原因其实很简单,在某些城市管理者看来,地下管廊建设投资甚巨,把钱花到百姓看不到的地下,不如把“面子”做好。殊不知,城市建设理应遵循的理念是重“里子”才能长“面子”,失“里子”则会丢“面子”。说到底,这是一种错误的政绩观,只想着给城市涂脂抹粉,却忘了地下的城市管廊更是民生所系。
暴雨考验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也考验着各部门的应急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不少城市缺乏应对洪涝灾害的经验。在暴雨中,如何确保公共交通不瘫痪、道路交通基本顺畅、保障蔬菜等重要商品市场供给和价格稳定、妥善安排困难群众生活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做好预案,精心安排。同时,及时把雨情、出行隐患路段、正确避险措施等信息有效传播出去,防止传谣信谣,也能给人们吃颗“定心丸”。
内涝凸显了城市建设中突出的短板,加快地下管廊建设,才能尽快补上历史欠账。去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专门部署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这一建设既能拉动投资,又能补上民生短板,可谓一举多得。在今年的暴雨考验中,不少城市的脆弱说明这一建设还在路上。只有以利长远的精神扎实推进,才能让城市不再“看海”。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