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湖南省反邪教协会 主办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要闻快讯 洞庭和风 科学普及 警钟长鸣 社会关爱 理论园地 经验交流 红枫视频 社会百态 爱心家园 宗教与邪教 心理与健康
神州风采 三湘揽胜 湘江评论 文学书画 歌舞曲艺 政策法规 读者论坛 通知公告 协会概况 基层动态 邪教大观 反邪教图书 反邪教知识
天气预报:
本站文章标题:
您现在的位置: 亚洲28365 >> 宗教邪教 >> 正文
佛教的生态智慧探微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徵羽  日期:2016-12-5 7:45:51  浏览次数:
  现代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极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个人中心主义”者在“一切皆为我所用”思想的驱使下,对大自然进行无休止的肆意掠夺和践踏,从而造成各类资源枯竭,森林面积锐减,土地沙漠化,物种消亡加速,全球气候变暖,乃至SARS、疯牛病、禽流感等疫病的泛滥,给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严峻的生态危机警醒人们从根本上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对待自然的态度进行深入反思,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良性互动的两全其美的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美国旧金山主办的“第七届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和‘创新使命’部长级会议”的贺信中倡议:“不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1]
  笔者认为,生态哲学要从世界观、人生观的整体角度回答,佛教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佛教的生态观,是建立在缘起论上的一种独特的生态观,它的整体观、慈悲观等思想,或许可以为世人指明一个合理的选择方向。
 
  一、“一念三千”和“一即一切”的整体观
  缘起论是佛教的基本理论,是佛陀对于生命、存在等宇宙万有的基本看法,是佛教独特的世界观。这是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哲学的根本特征。在缘起论的基础上,佛教建立了独特的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论,即佛教“生态”[2]观,其基本特征便是整体论,整体论依据缘起的立场,阐述了整个宇宙万有皆处在一种“一切世间平等不二,一切诸法亦复不二”[3]的重重关系网络中,彼此关联,相互制约,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有情是依赖于环境(无情)而安住的,人类与自然是相依相待的。
  中国佛教的天台宗和华严宗,更是将此义理发挥到极致。天台宗的“性具”理论,对世界构成作了系统的阐述。所谓“性”即法性、真如,或称本、理、体。“具”,则是指具足、具有。“性具”指世界中的每一事物,具足大千世界的一切本性。这一理论完整体现在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提出的“十界互具”、“一念三千”的学说中。
  华严宗的“法界”理论也是如此,以一法而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而起一法,“一”关系着宇宙的“一切”,一即一切;一切亦含摄于一中,一切即一,这样法界的一与一切互为主从,相入相即,圆融无碍,重重无尽。
  “一念三千”和“一即一切”的整体论,给人们的生态启示是:人类与万物皆是相依相待,人类自身的利益与大自然休戚相关,紧密相连。18世纪法国哲学家卢梭指出:“自然因为我们轻视它的教训,而使我们付出的代价是多么大。”[4]卢梭告诫人们,人与自然相处的关系要深入思考。以“世界是天地人神自由游戏的四方关联体”[5]取代人类的“文明”观,那么,人类才有可能真正回归家园,与自然和谐相处。
  因此,人们应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而不是对它们肆意地掠夺或践踏,这也是人类保护自身所应该采取的措施。“爱它即是爱自”,这些时髦的科学理论,不正是佛教中发展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利他主义吗?佛陀因地“投身饲虎”、“割肉喂鹰”等事实便是这一思想的具体实践,充分体现了大慈大悲的佛教精神。
 
  二、戒杀和食素的慈悲观
  佛教生命观的集中体现便是戒杀和食素的具体实施行为。《大智度论》卷十三说:“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6]在佛教基本的“十重禁戒”[7]和“五戒”[8]中,第一条就是“不杀生”。这里的“生”包括了人和一切有情生命。如果触犯此戒即会构成“破门罪”,丧失了佛教徒的资格。因此,“不杀生”是佛教生命观的集中体现,以无量慈悲心为基础,远远超越于泛爱一切有情的道德范畴,进一步在“宗教”层面上达到证悟佛果的境界。
  对于“不杀生”的问题,被称为当代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阿尔贝特·史怀泽(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又译施韦泽)在《敬畏生命》一书中说:“思考不应杀害和折磨生命的命令,是我青少年时代的大事。除此之外,一切都被逐渐遗忘了。”[9]他强调人的伦理行为不仅与人有着相互的关系,应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对生命尊重的根本目的,即是培养人的道德本性,这是人类完善的出发点,也是实现进步和创造有益于个人和人类物质、精神、伦理的更高发展的各种价值。
  另外,以“不杀生”为首戒的道德行为准则,即是彻底地倡导和平、反对战争的“世界宗教”[10]。战争不仅直接带来人类的互相残杀,而且也必然带来生态的严重破坏。在当今世界,呼吁和平,制止战争,这便是“以健康和稳定发展”[11]的佛教的内在重要实践活动,也便是佛教慈悲思想的具体体现。神学家汉斯·昆(Hans Kung)高度评价说:“人们在新的世界形势之下,需要更多的同情、平和、温润、喜乐、宽容以及和谐,而这一切,正是佛陀精神的实质。”[12]我们欣喜地看到,“二谛圆融”的佛教以慈悲、智慧、平等、圆融的普世价值,受到了爱好和平的世界各国人民的日益关注和普遍欢迎。
  至于“食素”的问题,《大乘入楞伽经》卷六说:“凡杀生者,多为人食。人若不食,亦无杀事,是故食肉与杀同罪。奇哉世间贪着肉味,于人身肉尚取食之,况于鸟兽有不食者,以贪味故广设方便,罝罗网罟处处安施,水陆飞行皆被杀害,设自不食为贪价直而作是事。”[13]汉传佛教自南朝梁代就提倡素食,其主观动机就是恪守不杀生戒,培养修行者的善良之心、慈悲之心,保护动物,滋益生命。从客观角度来看,也就是对人类自身的保护,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它有力地保护了野生动物资源免遭破坏,也有利于保护动物品种的多样性。
  再者,基于生命本身的尊严性,佛教更有尊重一切自然的优良传统。不论是森林植物,还是山山水水、一石一木,都在保护之列。《四分律》卷二十也说:“踏杀生草,断众生命。”[14]佛教的生态观基于慈悲的精神。如果我们对自然的平等尊重,同时就是成就了人类道德性,故人类应该要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结 论
  当代生态环境的问题,仍然是人类中心主义狂涨的问题。因此,现在生态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而建立在缘起论上的佛教生态学,其中蕴含的整体论、平等论等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摧破了狭隘的人类中心论,甚至彻底地否定了“实我”的存在,并强调人与万物悉皆平等,没有谁为中心,也没有谁为主宰,我与万物本皆同体,伤害万物,便是伤害自身。对大自然无节制地肆意地掠夺和践踏,一定会带来大自然的疯狂反扑,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便是这一思想的有力佐证。
  总之,环境的生态问题归结在断贪、瞋、痴等烦恼的修行上。人类如果不放弃自己的自私、贪婪、冷酷、残暴等丑恶的心灵之癌,那么,在毁灭其他生命的同时必将走向自我毁灭。因此,维护生态平衡的根本关键问题,在于人类心灵深处的“革命”,强调人类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改造,这正是佛教生态观的突出特点。
我要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zc1213    责任编辑:zhangchang1213 

    Copyright©2010亚洲28365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10204187号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传真):0731-82241057  投稿邮箱:Hnfxj12345@126.com


    亚洲28365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