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湖南省反邪教协会 主办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要闻快讯 洞庭和风 科学普及 警钟长鸣 社会关爱 理论园地 经验交流 红枫视频 社会百态 爱心家园 宗教与邪教 心理与健康
神州风采 三湘揽胜 湘江评论 文学书画 歌舞曲艺 政策法规 读者论坛 通知公告 协会概况 基层动态 邪教大观 反邪教图书 反邪教知识
天气预报:
本站文章标题:
您现在的位置: 亚洲28365 >> 爱心家园 >> 正文
墨绿邮筒里的青葱岁月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盘龙  日期:2017-8-29 11:39:56  浏览次数:

 

互联网、电子邮件、微博、微信、客户端是时代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当今主要的、现代化的通讯联络方式。像儿子一样的年轻人,或者比儿子再大一些的人,很少有人再用手写纸质信,而后把信件通过邮局寄出。我这个人比较怀旧,不如说成是迂腐吧,对那个全身上下漆成墨绿色的邮筒仍然情有独钟。这墨绿色的邮筒里,有我难以忘怀的青葱岁月。

上世纪60年代,我出生在北方的一个小镇上。父亲去世早,加上家里兄弟多,所以年少时代的日子过得比较清苦,可以说是捉襟见肘吧。为了谋生,大哥早早就投奔到湖南姑妈那里去做事了。平时,我经常给姑妈、大哥每个月写二、三封信述说家中的一切,大哥每月会准时给家里寄几十元钱。钱虽不多,但那时对家显得尤为重要。每个月底,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到镇上的邮局,望着墨绿的邮筒发呆。每年年底,南方的哥嫂还会给我们兄弟邮回来一套新衣服。可以说,这墨绿色邮筒里寄托着我们生活的希望。偶尔遇到哥哥月底没有寄钱回家,我会独自到镇上的邮局,坐在那墨绿色的邮筒旁久久不愿离去。心想,是不是哥哥的汇款单遗忘在邮筒里啦。在那个懵懂的年代,我有时会坐到月上树梢时才极不情愿的往家里走。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考上了师范院校。对于我这个农家子弟来说,能够跳出农门,吃上“国家粮”,这无疑是人生的重大转折。当我穿着补丁衣服到了学校报道后,看到同学们吃穿都比我这个穷小子强时,自己心里产生了极大的失落感。我就写信给初中时的班主任老师,一个我生命里像父亲一样关心、关爱我的人。班主任老师在百忙中不间断的给我回信,谈人生、话未来,字里行间里都是满满的父爱在流淌。每个月,师范学校的邮筒又成了我的最爱。我期待老师的每封来信。他的话,打开了我的心结,我的生活再次回到了正常轨道。毕业后,我调到了南方工作,但无论工作再忙,生活再不顺心,我和恩师的书信来往从未间断。我感谢生活里有这样一位父亲在关心我、呵护我。更感谢那墨绿色的邮筒一直维系着我们情同父子般的感情。

上世纪90年代,我还在北方上班时,我恋爱啦。对象在南方。那时没有手机、互联网、电子邮件、微博、微信这些新鲜玩意。我和女朋友、也就是我现在的妻子之间还是书信来往。那段时间,人也年轻,加之又在谈恋爱期间,基本上是两、三天写给妻子一封信,她也基本上能准时给我回信。从小我的家庭条件就不太好。经过自己的一番奋斗,我和弟弟通过高考都跳出了“农门”,吃上了“国家粮”,这是我全家最为自豪和开心的事。妻子对我的过去也鲜有了解,在给我的回信中一再嘱托我认真教书,踏实工作,珍惜岗位。字里行间里也是一腔真情。当蛙声如潮、柳絮飘飞的初夏来临之际,我的心因思念而变的浮躁起来。此时,妻子来信安慰我,让我把心放在学生身上,不能误人子弟,更不能因为儿女情长而自毁前程。

我用一盆凉水给自己从头浇个遍。静下心来,打开初中语文课本,翻开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认认真真的备起了课,为明天给学生上课做起了充分的准备。教书上课之余,我最大的快乐是到镇上的邮局,等着妻子的回信。当我们两个的书信加起来有100封的时候,我也接到了调令,从北方顺利的调到了湖南。离开故乡的时候,别的东西都没有带,除了一纸调令,我把妻子写给我的回信一封不差的带到了南方。这墨绿色邮筒成就了我和妻子一生的美好姻缘。

现在,我90高龄的老母亲仍然精神矍铄,我的兄弟都已成立了自己的家庭,且在不同的城市生活,我的儿子也已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望着这墨绿色邮筒,看着手中写好的信笺,我心想: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无论科学技术在怎么发达,只要山在、石在、泥土在,这人世间的亲情就像这墨绿色的邮筒一样,会永远给人以念想,给人以温暖。那暖暖的墨绿色,会永远矗立在我的心中,永远、永远!

 

 

我要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zc1213    责任编辑:jxfhaxm528 

    Copyright©2010亚洲28365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10204187号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传真):0731-82241057  投稿邮箱:Hnfxj12345@126.com


    亚洲28365微信“二维码”